“藍色先鋒”計劃由銀泰公益基金會、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桃花源王小端理事及大衛和露希爾派克德基金會共同支持,旨在培養中國本土海洋公益人才。該項目由昆山杜克大學環境研究中心、可持續投資研究項目和昆山杜克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執行。自2018年啟動以來,已有150名伙伴完成培訓。2025年,我們迎來24位背景多元的新伙伴。懷著對海洋保護的共同熱愛,他們期待提升專業能力、攜手碰撞合作火花,為守護海洋貢獻力量。
2025,藍色先鋒出發!
6月13日上午,2025年度藍色先鋒計劃正式啟動。昆山杜克大學可持續投資研究項目主任張俊杰教授在啟動儀式上致辭,歡迎新伙伴,分享了藍色先鋒計劃背后的故事。張俊杰教授隨即帶來了“ESG與可持續投資”第一課,梳理ESG相關政策,并探討其與公益事業的連接點。
項目路演實戰演練
如何在三分鐘內吸引潛在支持者關注你的項目?設計海洋公益項目并完成籌款落地,就是一個完整的“創業”閉環。為此,培訓邀請險峰公益劉陳男老師、資助者圓桌白娟老師和Charity Box李治霖老師,帶領學員展開實戰演練。三位導師還分享了自己從業多年的經驗與感悟,助力學員理解資助方視角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海洋公益與田野實踐的交匯
培訓次日聚焦“海洋人類學”,探討田野調查方法與長期主義視角如何應用于海洋公益。廈門大學王利兵教授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海洋人類學發展及田野調查實戰經驗。王老師扎根一線的方法論,為開展社區項目的機構提供了寶貴支持。
下午,項目組組織了專題對談——“海洋人類學視角下的社區公益項目”。海若海洋理事長羅一鳴、黑石嶼民宿負責人鄧劍媚分享了項目初期挑戰,以及引入海洋人類學專業實習生和田野視角帶來的助益。曾在兩家機構實習的學生代表張新怡、牛心語、符瑜悅、方靜、黃國政也分享了在鄉村田野的親歷見聞,述說他們對一線海洋保護工作的嶄新體驗。上海海洋大學文雅老師則介紹了近期開展的針對海洋公益行業女性從業者的賦能項目。這場對話多角度展現了海洋人類學為社區公益項目帶來的價值,也為探索海洋保護與社區共生的路徑提供了新思考。
歡迎校友回家
藍色先鋒致力于搭建伙伴們的長期交流平臺。本期培訓特別邀請了三位校友“回家”。2023年校友陳陳帶來了她的海洋保護紀錄片《尋找海錯圖的世界》創作歷程分享;2019年校友羅一鳴講述了他在平潭和福清推動OECM項目所經歷的挑戰與收獲的成效;2022年校友李瑋則分享了從桃花源基金會海島保護志愿者成長為雪嶺保護地主任的心路歷程,生動呈現了一線社區工作的全貌。來自校友的真誠分享凝聚了藍色先鋒的傳承力量,更以各自獨特的實踐路徑為在場伙伴提供了前行的靈感。
三天的培訓時光雖短,卻滿載收獲。通過藍色先鋒特色機制“布魯布魯島” 的闖關協作,伙伴們快速拉近距離、建立聯結;尤其是一對一深度對談,更讓大家深入了解了彼此的工作與愿景,碰撞出豐富的合作靈感。初聚的能量正在匯聚,后續四期培訓中,這群勢不可擋的藍色新力量,必將激蕩出更耀眼的火花!